2025年04月24日
微信

影评|《漫长的告别》,人生出现变量时正是思考生命之时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4月24日 18:39 |
播放

对许多人来说,每日如常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会不甘寂寞和平常的生活,因此会想尽办法让自己过一个充满挑战的生活。

无论如何,绝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一些事情所随意打乱。可是现实生活却常常不是如此,常常会有一些变量、超过自己预想之外的变故发生,比如自己或亲人生重病、事业出现重大危机等。或许,有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仍然把它视为挑战,却也必须承认面对这些变量必须花更多的心力才能够处理好。

2019年日本电影《漫长的告别》上映,这是一部改编日本作家中岛京子同名小说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家庭中的父亲患有常见的失智症(阿兹海默症)之后,家庭成员怎么面对克服这个生命变量的故事。

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时,笔者总是会觉得这部电影的情节可能会围绕着这个父亲带给家庭的重担展开,并探讨在必要时家人们应当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比如,在电影中,母亲和两位女儿在探讨病情日益严重的父亲是送赡养院还是继续留在家里,以及在父亲的呼吸功能渐失的时候是该装人工呼吸器还是不该装。不过,这些都不是这部电影主要讨论的,就如在抉择装人工呼吸器的讨论中,两位女儿都认为父亲不想装。事实也是如此,电影并没有呈现出父亲是否有装人工呼吸器,所以也证实了电影无意讨论这些议题。

相反地,这部电影所要探讨的,反倒是在人该怎么看待生命中突然出现的变数。这部电影里面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面对父亲的病情时,打乱了他们正常生活的步调。大女儿必须从美国和日本两地不断往返;小女儿必须放下她的理想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中,慢慢地揭露了母亲、两位女儿各自所面对的生命课题。在如常的生活中,这些生命课题往往被隐藏着,只是在暗暗地影响到每个人的人生。可是,当面对父亲重病的变故时,这些之前被很深地隐藏的人生课题却完整地暴露了出来。

类似这样的情况,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的。当我们在面对生命各样的变量之时,也就是我们面对生命课题之时。

在这部电影中,原本母亲从来没有察觉到丈夫对她的爱意,虽然他们已经结婚了几十年,但是妻子却从来没有感受到丈夫对她的爱。可是在丈夫生病以后,妻子却因着丈夫在渐渐失智过程中,记忆和语言回到相对单纯的情况,因此感受到了丈夫对她的情意与关心。

而从小就聪颖过人的二女儿,背负着父亲的高度期待长大,父亲盼望着她能承袭自己在教育界的衣钵。不过,二女儿对教育却兴趣寥寥,她的兴趣在于餐点,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餐厅。在电影中,透过与失智父亲的互动,原本她以为她在父亲心中是一个不及格的女儿,可是父亲却清楚地表达对她所做努力的肯定。

而大女儿所面对的课题,是她那位投注在研究工作的老公与她的关系。原来大女儿一直认为她在自己家庭中受到忽视,在与失智父亲的互动、儿子逃学等等问题中,她得以重新检视与她老公的关系。最后,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她老公表达了对她的关心。在一连串老公对她贴心的举动中,他们顺利地重新修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科学哲学家孔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典范转移的概念。在研究之中,所谓的常态科学体系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总是有一些特例,无法在原本体系中得到解答。因此,这个时候就必须找到另外一个体系来取代旧有的体系来解决难题,这个过程就叫做典范转移。

作家褚士莹在独立评论的文章中,他发表了生前告别式:直视最终的死亡,找回现在当下的自己。这里就利用到了典范转移的概念,提到了典范转移是很重大的事,让我们改变对世界一成不变的看法、松动既有的观点、革新从小被教导的观念,看清事物的本质等等。这提醒了我们,如常的生活往往让我们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某些时候,需要透过典范转移,改变我们的看法、观点以及看清事物的本质,而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在我们生命遇到变量的时候。

电影中,面对失智的父亲这个重大变量,看起来让家庭成员陷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不过却也正因着这样的变量,让每个家庭成员面对自己生命课题时,从过往不同的角度重新检视自己生命课题,改变他们的看法、观点,最终看清了事情的本质,最终课题迎刃而解。

就如同大女儿的丈夫,在一次与她和儿子的对话中说,加拿大底鳉是一种她正在研究的北美小型鱼,这种鱼类很有意思,因为它们经常变化。比方说,虽然加拿大底鳉是一种海水鱼,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存活。而且,不管在高温或受化学物质污染的地方,为了适应各种生存环境,它们的脑下垂体会分泌激素,主动让自己产生突变,以便它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在面对生命中的变量时,只有自己主动改变才能重新适应环境,而且透过自己改变的过程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新和突破。

而在一次大女儿和丈夫的对话中,丈夫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非常基本的道理吗?大女儿回答说,那自己的家人就可以置之不理吗?丈夫回应说,“我可没那么说”。没错,亲人、朋友互相照顾、在互动中彼此帮助是正常的,但是面对生命的课题,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多的生命课题等着我们去面对。特别是在生命中出现一些变量时,刚开始常常让我们不知道如何接招,我们会非常茫然,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然而,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甚至在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难题中,试着做典范转移,改变我们往常的思维,这样的时候往往可以让我们有新的看法、观点,让我们更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社会上、家庭中如此,教会中也是如此。当教会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真正需要的就是典范转移。这样可以给我们提供看待教会事工的新思维,或许更能看清楚教会所面对的课题,然后找出解决教会困境的方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